一、“雅丹”一词的由来
“雅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原意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1899-1903年,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g)到中国的新疆探险考察,在罗布泊周围发现了这种大面积分布的土丘地貌。他问维吾尔族向导这是什么地方,向导回答:这是雅尔丹。斯文·赫定根据向导的发音将其拼写为“yardang”,并写进了他的著作《中亚和西藏》中。随后这本著作广泛流传,中国学者再由英语“yardang”翻译过来就成了“雅丹”。从此,“雅丹”就成为这一类地貌的名称,并被地理和地质学家所接受。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分布于极端干旱或部分干旱区。它以两千万年以来新近纪或第四纪形成的未完全固结的河湖相沉积物为基础,经构造抬升作用和风力、流水、重力等作用而形成的垄岗状或流线型、塔柱状为主的地貌。雅丹地貌在罗布泊地区分布广泛,发育典型,类型丰富。公园内的雅丹体类型多样、错落有致,保留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典型的雅丹地貌的代表。
二、雅丹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雅丹地貌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国内有2种分类系统,其中陈宗器(1936)将雅丹按大小和形成年代分为迈赛(mesas,平顶山)和雅丹(yardangs),迈赛高度10-30米,雅丹高度小于1米;夏训诚(1997)按照外营力作用将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分为以风吹蚀作用为主的、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在流水作用基础上再经风吹蚀作用等3种雅丹地貌类型。国外有2种分类系统,Cooke等(1993)按照雅丹的形态大小将雅丹分为大、中、小三类;Halinov等(1989)根据雅丹形态和发育阶段,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分为方山、犬牙状、锥状、金字塔状、长垄状、拱背、鲸背状、低矮流线鲸背状等类型。
公园内约有五千多个大大小小的雅丹体,在长短、高低、走向和外形上等有很大差异。根据对雅丹体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测量,将公园内的雅丹体按形态分为垄岗状雅丹、墙状雅丹、塔状雅丹、柱状雅丹和雅丹残丘五类。
1.垄岗状雅丹
垄岗状雅丹外部形态为垄岗状细长形态。新构造活动使盆地内先前形成的冲洪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抬升,并产生构造节理、裂隙,流水沿这些裂隙侵蚀形成沟谷,又经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作用逐渐形成了垄岗状雅丹体。垄岗状雅丹是雅丹地貌发育的初级阶段,形态最为完整,单体较大,长百米至千米,宽50-400米,高25-60米。
垄岗状雅丹
2.墙状雅丹
垄岗状雅丹继续受到侵蚀,从而宽度变窄、中间断开、高度降低,最后外部形态似墙状,基本独立,形成墙状雅丹。顶部长而平直的墙状雅丹为长堤状,顶部受侵蚀而形成底部相连顶部参差不齐的雅丹体,似犬牙状。这种雅丹还可以形成顶部呈流线型起伏,类似于鲸鱼背部的雅丹体,称为鲸背状雅丹,虽有些残败,但总体似墙,所以归为墙状雅丹的一种形态。
墙状雅丹
3.塔状雅丹
墙状雅丹继续被侵蚀,逐渐形成长宽比最为接近的塔状雅丹,一般底部直径长4-30米,高5-25米。塔状雅丹一般基部较顶部直径大,顶部浑圆,酷似蒙古包的雅丹体称为圆丘状雅丹。多风向时,风的吹蚀作用以及风所夹杂的沙、土对塔状雅丹从不同方向的磨蚀作用,使塔状雅丹形成底部为不规则多边形,侧面为三角形的棱锥状,称为棱锥状雅丹,金字塔形雅丹属于该种类型。如果塔状雅丹中部的某层较松软而被吹蚀掉,把塔状雅丹侵蚀成顶部直径较小的球状,下部块体形成直径较大的椭球状,称为印章状雅丹,“大佛”、“伟人像”等象形体均属于该类型。
塔状雅丹
4.柱状雅丹
塔状雅丹继续演化为柱状,高度特征较为突出,称为柱状雅丹,一般直径2-15米,高5-25米。由于雅丹体组成成分不同,抗风化能力有差异,柱状雅丹容易形成下细上粗的形态,称为蘑菇状雅丹。而由塔状雅丹体崩塌发育而来,形成近圆柱状,一般有直径均匀和上粗下细的两种形态,称为圆柱状雅丹。
柱状雅丹
5.雅丹残丘
最后,雅丹体演化到消亡期,雅丹体沿节理塌坍,成为块状杂乱堆积的雅丹残丘,辨认不出原生产状,雅丹地貌消失。在合适的环境下,发育新一轮的雅丹地貌。
雅丹残丘
总体来说,从垄岗状雅丹到雅丹残丘,反映了雅丹地貌发育的过程,从幼年期到老年期依次反映了雅丹的侵蚀程度更重、沟谷更宽、顶更尖、规模逐渐变小,具体形态特征见表。
雅丹分类表
类 | 小类 | 地表特征 | 形态特征大体参数(米) | 发育阶段 | |
垄岗状雅丹 | 外部形态为垄岗状细长形态,一般成群发育且互相平行,长大于宽数至数十倍,单体较其他雅丹体大,更长、更宽 |
长:200-(>1000) 宽:50-(>400) 高:25-(>60) |
幼 ↓ 老 | ||
墙状雅丹 | 长堤状雅丹 | 外形似城墙,基本独立,顶长而平直 |
长:50-200 宽:10-50 高:10-35 |
长:30-200 宽:10-50 高:8-35 | |
犬牙状雅丹 | 外形似城墙,底部相连,顶部呈犬牙状,参差不齐,沿纵节理偶见崩塌现象 |
长:40-150 宽:10-30 高:8-30 | |||
鲸背状雅丹 | 顶部由一侧向另一侧缓缓降低,较为圆滑,整体呈流线型,似浮在水面上的鲸鱼背的线条 |
长:30-80 宽:10-20 高:8-20 | |||
塔状雅丹 | 圆丘状雅丹 | 基部较顶部直径大,顶部浑圆,为长宽高比最为接近的雅丹体,有些酷似蒙古包 |
直径:5-30 高:10-25 |
直径:4-30 高:5-25 | |
棱锥状雅丹 | 多向风联合吹蚀,底部为多边形侧面为三角形的棱锥状,有些酷似金字塔 |
底部长宽约:8-20 高:8-25 | |||
印章状雅丹 | 上部为直径较小的圆锥状,下部块体直径较大,形态拟人似物更为逼真 |
较小直径:1-2 较大直径:4-15 高:5-25 | |||
柱状雅丹 | 蘑菇状雅丹 | 孤立柱状的雅丹体,下细上粗的蘑菇状形态 |
顶部直径:3-4 底部直径:1.5-2.5 高:5-8 |
直径:2-15 高:5-25 | |
圆柱状雅丹 | 上细下粗或者上下粗细均匀的柱体 |
直径:2-15 高:6-25 | |||
雅丹残丘 | 孤立小丘,顶部侵蚀严重,崩塌发育,有些已成土堆,辨认不出原沉积地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