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官方网站。
敦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艺术文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02-11 11:21

        一、敦煌艺术以莫高窟为中心。
        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上起北凉十六国,下至元,清,历时一千多年。
现存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余身,唐宋木结构库檐五座,绢画近千幅,各种写本文书四五万件,并遗存有染织、彩砖等。
 
        二、敦煌艺术的媒介
        建筑:洞窟的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
        彩塑:主要表现宗教神像,有圆雕、浮雕、影雕等类型。
        壁画: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人画、动物画、装饰画。
        彩砖:绘画内容以珍禽瑞兽为主,以古代神话与传说故事为辅。
        绢画:属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本画和纸本画内容与类同壁画。
        1、敦煌艺术——建筑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形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敦煌石窟的崖面属于砾石岩,地质结构松脆。因此,开凿时,四壁需垂直于底面,窟顶多呈凸形,以防塌毁。
莫高窟第285窟 主室内景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位于九层楼以北,西魏开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内北壁有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建于此时。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3个圆券龛,南北壁各开4禅窟。前室西壁门上为第286窟、门北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画为五代重绘。西壁主龛内塑坐佛一身,胁侍菩萨两身,两侧龛塑结跏坐禅僧像。北壁四禅窟内画有禅僧像;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边沿画山居禅僧像35身;西壁龛外画供养菩萨、诸天、神将、力士;南北壁壁画上下分段,各段分组,各自内容独立,但又有总体布局:上部画伎乐飞天12身,奏乐或散花,飘逸多姿,气韵生动;下方一横幅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画有战争、受审施刑、剃度等场面,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筑、服饰等形象资料;中部画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下部画药叉。北壁上部画说法图八铺,每铺下方有愿文和供养人,中部画佛和菩萨。东壁门两侧画观无量寿佛,下画供养人,并有愿文榜题。所绘人物身体修长,俊秀,眉目疏朗传神。绘画技法上是西域艺术风格与中原艺术风格相结合,题材上包含了中国与印度的传统神灵。因此窟开凿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之时,史载元荣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专家认为此窟为东阳王窟。
        2、敦煌艺术——彩塑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下层 坐佛 北魏
        第259窟坐佛  塑造于北魏,位于该窟内北壁下层龛由里向外数第三龛内,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损。坐佛高0.92米,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前重叠作禅定印。深红色袈裟覆体,在膝盖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即运用画史上所谓“曹衣出水”之法。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那弯眉下微睁下视的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都现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此佛充分地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3、敦煌艺术——壁画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第3窟(榆林窟)
        普贤菩萨居中高坐于六牙象背上的莲花座上,白象脚踩莲花,光头象奴靠近白象侧后手拉绳。诸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圣众驾云随行。远处蜂峦叠起,突兀险峻,山间隐现楼阁寺院,水榭曲栏,还有简朴的茅舍竹篱,景色幽静清雅,令人暇思神往。作品以不同的线条描绘不同的物体,山蜂为浓墨重笔,更显得石壁陡峭、气势磅礴,云气采用双勾,呈现出密密层层、翻飞涌动的效果。以铁线描和折芦描画成的人物,不但比例匀称、各具特色,而且个个仙风道骨,飘逸俊雅。画面仅以浅淡的敷彩略施荦染,突出了水墨的造型效果,是十分难得的水墨山水人物精品画。
4、敦煌艺术——绢画
                属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本画和纸本画,内容与壁画类同。
        炽盛光佛(唐 干宁4年)
        根据《佛说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画而成,兴莫高窟元代61窟甬南壁的壁画非常相近。图中持盛光佛端尘坐在双轮车的莲花座上前行,车后插满旌旗,五曜星神,三面簇拥。
        三、后世的影响
        佛、道、儒思想观念的汇通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观点上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检验。
敦煌学的兴起:敦煌藏经洞遗书自王圆箓发现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在世界上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Copyright © 2019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敦煌市大景区管理中心开发
备案号:陇ICP备190003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