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伴随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凿通,河西广阔的土地上,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整。史书上记载,汉代从令居(今永登)向西北,经居延海、金塔、酒泉、嘉峪关北,延至玉门、安西、敦煌,直至罗布泊,修筑了河西到新疆的长城。
敦煌西北部的汉长城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从玉门关以北盐池湾到马圈湾约11千米。从整体建筑形式来看,敦煌的汉代长城采取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修建。
烽燧也称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遗址,连接着玉门关向西到罗布泊和向东到酒泉的漫长路线。境内北线部分全长150千米,分布着烽燧、障城、亭台近70座,总数约120座。玉门关以西当古燧一带长城,基宽3米,顶宽1.5米,高约3.25米,都是就地取材,用芨芨草、黄土、沙砾逐层夯筑而成。这些长城烽燧在军事防御、交通、文化交流、商贸和民族团结方面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汉长城
烽燧